华为与车企,只差个ζ 工厂
有人说,上海车展犹如一座圣坛,点燃了华为等众多企业对造车的激情,同时也燃烧着大众对特斯拉的愤怒。
本文引用地址※:/91sobn/article/202104/424724.htm如果没有特斯拉维权事件,华为必然是车展的重要主角之一。很长一段时间内◥,很多人一直在追寻“华为何时造车?”的答案。
但不管这个时间点如何,从华为一系列动作看,这家企业已经与车企的差距越来越小 —— 两者之间,仅仅差了一个工厂而已。
不造车,因为不赚钱。
在 4 月 18 日华为的 HI 新品发布之后,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总裁王军再一次强调,华为没有考虑造车,“如果零部件业务做得足够好为什么要造车?造车也不一定赚钱。”
造车的确不赚钱,即使赚钱的,也是赚的辛苦钱。
蔚来、小鹏汽车、理想汽车和威马汽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,四大造车新势力至今⌒ 为止仍然没有实现年度盈利。以累计交付量最高的蔚来为◎例,即使过了 10 万辆交付量的门槛,但仍然⊙在持续亏损,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很№难实现整体盈利。
根据 2020 年财报,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三家▽车企均实现盈利,但净利润率处于@ 2%-6% 之间,这足以说明一件事 —— 车企赚的是结结实实的辛苦钱。
4 月 20 日,余承东阐述了华为大举进ξ军智能汽车领域,甚至售卖智能汽车的原因,“连续被美国制裁,手机业务受到影响,智能汽车业务能够帮助华为快速补上流失的利@ 润。”
对于华为来说,既然想要从智能汽车产业链上快速获利,与其兼顾整车制造,不如从汽车智能化的零部件切入,加上华为超过 5000 家门店的渠道优势,在供应链和销『售两端获利。
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在经过媒体日两日的展馆走访后表示,本次车展最大的特︻点之一就是下一个汽车时代的价值链转移,供应链将迎来巨变。
在他看来,作为强势的供应链品牌,华为展台的人气要超过了绝大部分整车品牌。
新浪科技也通过实地走访和了解发现,虽然华为与小鹏、蔚来、极氪等热门新品牌处在同一个展馆,且展台面积比较其他展台面积要小得多,但人气仍然非常高。
而在极狐和华为的联合发布会上,发布会开始之前鸿蒙█车机 OS 的讲解台挤满了人,技术讲解员期间接到了一个电话,告知自己的同事“有什么事需要你▲过来,这里围了太多人,已经出不去≡了。”
华为需要“华为牌”汽车吗?
在回答这个╲问题之前,需要先回』答的问题是,华为具备造车的能力了吗?这显然是比华为需不需要“华为牌”汽车更重〒要的问题。
在 4 月 18 日的华为 HI 新品发布会上,华为一口气推出了五个品类〇的新品,分别是『华为“八爪鱼”自动驾驶开放平台、鸿蒙 OS 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计算平台、高分卐辨率成像雷达和智能汽车热管理解决方案。
这∮些已经覆盖智能电气化架构、软件定义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核心能力,足※以证明只要加上一个代工厂,华为就能生产出贴上华为车标的智能汽车。
许多人,包括ξ很多媒体在内都将极狐推出的阿尔法 S,特别是华为 HI 版称之为华为的第〓一辆车,这其实对外界产生了误导,也是车企与华为合作后尴尬的缩影。准确来说,这应该是华∏为 HI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整车制造的第一款车。
北汽蓝谷(以下称“极狐”)董事长刘宇揭秘了与华为合作的过程,“最近听闻很多车企去◢找华为,问他们为什么Ψ 选择了和北汽合作?但是他们没有想过,三年前给华为提供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合作平↑台的只有我们。北汽从 2016 年便开▃始了探索,我们在三电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,这促使了当初我们和↘华为的合作,更促使了今天我们和华为共同推出的自动〒驾驶车型。”
准确来说,极狐提供的是整车平台,华为作为供㊣应商提供的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,类似于博世和大陆等供应链企业。而外界之》所以将之称为“华为的第一辆车”,无外乎体现的是对华为造车的期∏待,以及对华为技术和ζ 体验期待。
在 4 月 20 日的发布会上←,余承东把华为和车打交道的时间【前置了五年。发布会全程只有余承◆东一个人主讲,并没有小康股份,也没有赛力斯方面相关的人参↙与,余承东说,“这款车已经◇过了 500 万公里,累计时长 5 年的测试。”
对于小康股份,更为人所熟知的一面是小康股份和东风汽车合作推出的∑东风小康汽车。赛力斯是︽小康股份旗下金康品牌推出的新能源品牌,2019 年 4 月在上海车展发布了〒首款赛力斯 SF5。根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总裁▲王军的说法,也是在 2019 年上海车展上,华为∩第一次出现,只不过并非是参展商的身份。此后,华为成立了智能汽车 BU,正式涉足智能汽车业务。
此次发↓布的赛力斯华为智选 SF5,则可以被看成是赛力斯与华为▅合作推出的〓全新智能电驱 SUV 车型,售价☆相比较 2019 年发布之时已经全面々下调。
对于华为来说,不管造车不造∞车,在未来的智能汽车时↘代,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竞争者。
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上海车展上接受采访时表☉示,长期来看不看好→华为的开放模式,“我们当时在 UC 做过,死得很惨”。
他言语间的火药味▲甚浓。
而另一边,华为则在竭力避免淡化这种竞争色彩,并试图把通信领◥域成功的经验复制到智能汽车产业链上。王军在接受※采访时表示,“我们希望与所有车企都有合作,我们之间不是竞争对手。”
但不造车的华为,甚至比某些⌒造车的车企,更像车企。
相关推荐
-
| 2007-12-11
-
| 2011-06-27
-
| 2002-12-19
-
| 2011-06-27
-
-
| 2011-06-27
-
-
| 2007-12-11
-
| 2011-06-27
-
| 2002-06-26
-
-
| 2007-02-09
-
-
| 2002-09-25
-
| 2008-01-14
-
| 2002-09-28
-
-
| 2011-06-27
-
| 2007-12-29
-
-
| 2002-06-26
评论